“手臂上的皮疹不仅渗水还破裂,简直是‘体无完肤’。”“因为特别痒,半夜睡觉翻来覆去都在挠皮肤。”“特别敏感和自卑,不敢穿裙子,也不想做需要与人有交流接触的工作。”这是有着近20年特应性皮炎病史的患者小依所感受到的日常痛苦。从初中开始,特应性皮炎给小依的社交生活造成障碍、朋友圈告急,本该绚烂的青春和生活蒙上了阴霾。
青壮年患者多有“社交恐慌”
医院皮肤科顾*教授介绍,瘙痒和皮疹是特应性皮炎的两大典型症状,尤其瘙痒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更大。特应性皮炎的皮疹和普通湿疹在临床表现上相似,但也有自身特点,比如在婴儿期表现为“奶癣”,对于儿童,皮疹可能表现在四肢躯干的身侧,包括泛发性神经皮炎就是属于这一种。特应性皮炎还有一项特点是具有遗传倾向。
成年人和青少年的皮疹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等部位,也会发生在躯干、四肢、面部和手部等外露可见部位。有数据统计,有71.2%的患者曾因皮损遭受过歧视,有严重的社交恐惧和容貌焦虑;50%以上的青少年患者自信度降低、害怕社交甚至产生抑郁。
国内特应性皮炎成人患者占总人群的5%左右,也就是大概万患者,主要的原因除了患者本身的遗传因素以外,还有外界环境因素过敏源的增加,包括微生物和某些工业原料。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增高而不断增加的,故而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在过去十几年内明显上升。
中重度患者亟待创新药提高生活质量
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社会交往的“门面担当”,但特应性皮炎引发的皮疹往往表现在人体外露部位,容易使患者产生悲观、自卑等负面情绪。周围人也会因为患者的皮疹状况以及反复挠抓,误解他们患有传染性皮肤病,避之唯恐不及。以小依为代表的特应性皮炎中重度患者群体亟待创新药物的获批上市。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版)》指出,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外用药、紫外线疗法、免疫抑制剂和激素。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的问世,特应性皮炎治疗开始迈向创新靶向治疗的新阶段。医院史玉玲教授表示,轻中度患者通过外用软膏可缓解病情,控制进展,无需进一步治疗。但对于病情更为严重的中重度患者尤其需要系统治疗,而现有的生物制剂仍未能很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尤其在外露部位的皮疹清除和缓解瘙痒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倡导创新靶向的“广谱治疗”
上海市交通大医院皮肤科主任潘萌教授表示,特应性皮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到一系列炎症细胞因子和多条信号通路的共同作用。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抑制JAK1能够更广泛地阻断炎症的发生,它不同于既往生物制剂对细胞因子“点对点”的阻断,而是对与特应性皮炎相关的炎症细胞因子和多条信号通路进行“全面”阻断,因此更有效改善炎症。乌帕替尼正是针对JAK1“量体定制”的创新靶向药,适用于对其他系统治疗(如激素或生物制剂)应答不佳或不适宜上述治疗的成人和12岁及以上青少年的难治性、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也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可用于治疗青少年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口服JAK1抑制剂。临床研究中,有很多患者在第八周的时候就可以达到EASI(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75或者EASI90,在第20周的时候达到EASI的患者的比例要比对照组高得多。除了皮疹的清除以外,它还对瘙痒症状的改善也非常明显。
除了免疫因素以外,特应性皮炎的发病还有很多机制,包括皮肤屏障功能的障碍、表皮微生物菌群失调等,实际上,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特应性皮炎最基础的治疗就是全身保湿、润肤保护。洗澡后全身润肤是一项基础治疗,同时要避免搔抓,穿着全棉宽松的内衣,不要贴身穿着化纤衣物。
另外,坚持健康的规律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愉悦的心情,这些都是特应性皮炎患者除了用药物治疗以外的非常基础的治疗手段。
(潘嘉毅)